讓夢想照進現實
———2008年電力工業節能環保大勢綜述
歷史的足跡中總會有那么幾個,很大很深。也許過去10年,我們再次想起2008年,依然會有一樣的震撼和留戀。這一年,有太多的感動留在心里,太多的變革近在眼前。當冰雪封門時,我們期待著春暖花開;當山搖地動時,我們祈求著天下平安;當綠色奧運被古老文明點燃,我們盼望著一個東方崛起的傳說變成今天;當理想照進現實,我們等來的是一個挑戰與機遇并存的新年。印鈔票容易,改革難;炸煙囪容易,盈利難。電力行業這一年的變革,從冰雪中起步,在兩會中推進,于后奧運時代愈發堅毅。面對艱難,改革的步伐將在平穩中尋找新的支點,從世界格局到各行各業,都在進行著階段性的洗牌。
這一年,我國能源行業的革新之路異常清晰。剛剛發展起來的電力環保產業及循環經濟,經過了初步的探索,將在艱難的第三輪改革中重新尋找突破口。我們可以看到,風電產業的規模伴隨著煤電危機的不斷升級而迅速增長,從300萬千瓦到3000萬千瓦,再到上億千瓦,“大風車”已經穿上了金色的外衣準備乘風飛翔;我們可以看到,在國家能源局的大力推進下,第三代核電技術的引進落戶工作已經有了實質性進展,在國家核電公司等產業實體的一個又一個重點項目中,核電已經開始成為電力行業結構調整的重要組成;我們可以看到,火電廠煙氣脫硫特許經營元年,我國火電機組脫硫裝機比例突破五成,脫硫設備的可靠性大大增強,已經足以承擔機組安全生產之需,煙氣旁路淡出歷史舞臺,脫硫產業經過群雄逐鹿,重整板塊,進入自主研發、集團化發展的新局面……
當我們把目光聚焦在2008整個年度的歷史坐標上時,電力行業的節能減排工作,在紛繁復雜的內外部環境中不斷成長的軌跡異常清晰。走過2008,那些必將被歷史銘記的瞬間在記憶的長河中如豐碑般矗立,透過電力行業,我們看到的是整個國家能源領域的戰略轉型和格局調整。政府機構的變動帶來整個行業發展方向的調整,政策法規的制定為企業發展和市場規范搭建平臺,依靠科技力量和經濟杠桿來啟動電力行業結構調整,實現傳統化石能源向清潔、可再生能源方向的突圍,推動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應對日益嚴峻的國內外發展形勢。這些,正是我們電力行業在這個不平凡的年份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2008年,屬于每一個為我國電力行業節能減排默默奉獻的人。
大部制猜想
從2007年開始,關于大部制體系將登上歷史舞臺的各種說法甚囂塵上。所有的猜測,都伴隨著2008年兩會的勝利閉幕有了歸宿。面對能源與環保的雙重壓力,電力工業應該怎樣突圍?政府機構的改革邁出了第一步。
國家環保部由局升部,相關配套法規的出臺緊鑼密鼓,從掀起“環保風暴”到建立環保長效機制的思路轉變,也反映了一個部級主管單位在承擔新責任后醞釀出的新理念。有理由相信,這種可持續發展的環保理念,將推進深層次環境矛盾的有效解決。
在日益嚴峻的能源形勢中悄然登場的國家能源局,承擔的責任一點都不輕。“我現在每天都要面對各種各樣的能源問題,要解決的事情太多了。”國家能源局首任局長張國寶在第一次新聞發布會上說的這番話,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了能源問題在當前國民經濟結構中所處的敏感位置。
面對日益嚴重的煤炭與電力供需矛盾,張國寶始終堅定的指出:中國要加大能源結構優化調整力度,發展核電是中國能源有序、健康發展的當務之急和戰略選擇,同時要積極發展風電、水電等清潔優質能源。很快,我們看到了中國風電產業在“風電三峽”等項目的迅速開展中突破1000萬千瓦大關,并遙指五年后的世界風力發電第一大國。于此同時,伴隨著臺山、海陽等一系列核電項目的快速發展和國家核電公司的成立,我國核電事業已經掛上了AP1000檔,向著6000萬千瓦的目標疾馳而去。這一年,水電的產業整合沒有因為地震而停下腳步,發電集團走進煤炭行業,建設大型能源集團的進程也沒有因為行業性虧損而放緩。這些,緣于電力人面對困境的自身努力,更離不開政府相關機構的深切推動。
法規年中的產業生機
把2008年稱為環保法規年,一點也不為過。
2008年8月29日,《循環經濟促進法》歷經三次修改終于出臺,為促進循環經濟發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護和改善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時也在多個方面為電力行業發展循環經濟指明了方向。在余熱、余壓、煤層氣以及煤矸石、煤泥、垃圾等低熱值燃料的并網發電方面,該法明確規定:電網企業應當按照國家規定,與綜合利用資源發電的企業簽訂并網協議,提供上網服務,并全額收購并網發電項目的上網電量。對于資源綜合利用發電,該法也明確界定:價格主管部門要按照有利于資源綜合利用的原則確定其上網電價。此舉,從電力上網和上網電價兩個核心層面為資源綜合利用發電架設了“綠色通道”,使得這種相對發電成本較高,穩定性、可靠性較低,但有利于環保的發電模式有望邁上新臺階。這一年,一大批煤矸石電廠呱呱落地,以大唐遼寧調兵山2×30萬千瓦煤矸石電廠為代表的大型煤矸石發電項目,將在一段時期內引領綜合利用資源發電產業的新局面。
2008年兩會期間,新修訂的《水污染防治法》浮出水面,與《循環經濟促進法》一起,將帶動電力行業水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進入新的水平。在全國總用水量中,火電行業用水量占工業用水量的39%~46%,是工業用水第一大戶。新修訂的《水污染防治法》,明確了企業排放污染物如果超標,就是違法行為,要承擔違法責任。同過去超標只征收超標排污費的政策相比,這次法律性質的轉變也加大了企業的責任。我們注意到,電力行業百萬千瓦級空冷技術、干式排渣、廢水零排放及城市中水綜合利用等技術在這一年的成熟與推廣,已經讓發電企業做好準備,承擔更重要的社會責任。
2008年4月1日,《節約能源法》開始實施,并配套推出46項國家標準。該法鼓勵、支持開發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并通過對節能項目提供信貸支持、加大資金投入、優先調度可再生能源機組發電、調整能源價格等鼓勵措施,引導企業投資方向。同時,將節能發電調度政策在法律層面加以規范要求電網企業,在保證電網安全的前提下,優先安排清潔、高效和符合規定的熱電聯產、利用余熱余壓發電的機組以及其他符合資源綜合利用規定的發電機組與電網并網運行。很快,貴州、四川等地電網公司率先在全國推行了節能發電調度試點工作。峰谷分時電價、季節性電價、可中斷負荷電價制度的實行,也使得發電企業在全面虧損的困境中,抓住邊際利潤,搶發多發電量,避免了更嚴重的經濟損失。
2008年12月30日,國務院新聞辦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提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以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為目標,以保障經濟發展為核心,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以節約能源、優化能源結構、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為重點,以科學技術進步為支撐,增進國際合作,不斷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為保護全球氣候作出新的貢獻。無獨有偶,在碳減排這個更深遠的領域,以華能集團綠色煤電為首的碳減排支持項目,已經在電力行業全面展開,利用煤氣化發電等碳捕捉、碳埋存技術也進入了實際應用階段。
這一年,隨著一系列政策法規的相繼出臺,電力行業在國家相關部門的領導下,向著圓滿實現“十一五”規劃,加速電力結構調整,實現電力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方向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戰略轉型與節能減排同進退
2008年,走進市場經濟大潮中的各個電力企業,迎來了歷史上最嚴峻的內外部發展形勢。行業性虧損、結構調整難度加大、自然災害頻繁、電力安全不容忽視等壓力一起襲來,大大加速了發電企業戰略轉型的進程和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決心。
中電投集團面對自身火電機組裝機規模普遍較小、機組水平不高的不利結構,因地制宜,靈活轉型,取得了可喜收獲。在年初確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之后,通過資源整合和項目開發,該公司打造出了具有區位特色的產業鏈條,在發展循環經濟的道路上進步很快。在蒙東,該公司將資產單元重新整合,向著建設“以電為核心、煤為基礎,煤化工、有色冶金和現代物流一體化的大型產業集群”這個方向,走出了一條“用煤發電,用電煉鋁,以鋁帶電,以電促煤,煤電化鋁路港一體化多元發展”的循環經濟之路,最大限度將煤炭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在華能集團,利用自身良好的火電機組優勢,該公司確立了繼續發展高參數、大容量、低排放燃煤機組,新建煤電項目優先采用60萬千瓦及以上超臨界、超超臨界燃煤機組,限制30萬千瓦及以下常規燃煤機組建設,不斷提高煤炭資源的利用和轉換效率,降低總體煤耗水平的火電發展方向,并大力推進水電、核電、風電、生物質發電等清潔電力的開發利用,在總的電力結構中提高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減少發電這個環節對日益緊缺的化石能源的依賴。
縱觀世界經濟發展史,每一次危機的出現,都會催生出全新的產業結構模式。2008年,電力行業的普遍虧損,也給新能源及環保產業的發展積蓄了最大的內驅力。就像美國新科總統奧巴馬在就職演說中闡述的一樣,新能源的發展,將改變整個世界的經濟格局,由化石能源向清潔能源的變遷,將主導人類文明的未來。
科技力量成為最堅定支撐
搞環保,離不開科技發展,離不開國際合作,離不開自主創新。2008年,隨著一大批科技前沿成果的相繼落地,我國電力行業節能減排的能力有了顯著提高。
以大唐集團為例,干出灰、灰渣綜合利用、廢水循環利用、城市中水回收利用等節水技術的普遍推廣,使電廠所在大中城市周邊、缺水地區基本實現工業廢水“零”排放,處于行業領先水平;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凝結水處理高速混床、粉末樹脂覆蓋過濾器技術、濕法煙氣脫硫核心技術、電站煤粉爐干式排渣系統等一批科技成果,已經通過了國家權威機構鑒定,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華電集團依靠科技進步,推進節能減排,也實現了企業競爭力的不斷提升。該公司超臨界、超超臨界機組容量由零起步,已經發展至整體裝機規模的五分之一以上,其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設計發電煤耗
2008年,許多電力集團在生存危機中尋找著救治良方。通過對環保技術的不斷投入,來引領環保產業的迅速發展,在我國如日中天的環保產業這個價值千億元的大蛋糕中掌握充分的話語權,并在能源運輸領域展開跨行業的全面運作,將從2008年開始,成為電力企業戰略調整的主要途徑。
投融資改革帶動產業發展
市場經濟環境中,企業是人,資金是血。面對火電企業資金鏈普遍緊張的困境,如何帶動資金流通,加大對節能減排的效益刺激,成了推動環保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
2008年,國家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布了《資源綜合利用增值稅通知》)和《再生資源增值稅政策的通知》,惠及風電、垃圾發電、煤矸石發電等多種發電模式及電力脫硫副產品———石膏、粉煤灰制磚等循環經濟產業,大大帶動了業內相關領域的投資熱情。據估算,國家因實施該政策減少的稅收收入,最多的一年超過400億元。換個角度,我們可以將此看作是國家對循環經濟產業的一次政府投資。在此基礎上,想到2008年年底啟動的四萬億投資規劃中涉及環保領域的數千億資金,我們不僅要感慨,不論是淘汰落后產業還是培養朝陽產業,政府的力量永遠是決定性的。
企業層面,京都議定書后期CDM項目在2008年全面開花。其中,華電集團與英國益可環境金融集團公司、德意志銀行簽署的“CDM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暨超超臨界項目碳減排條款書”將4個超超臨界項目碳減排量進入交易,預期實現二氧化碳年減排量300萬噸,年獲得碳減排收益3300萬歐元,成為我國電力行業二氧化碳減排第一筆超超臨界購碳協議,也是我國電力行業二氧化碳減排出售單筆之最。
世界銀行集團國際金融公司的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該公司已經批準97筆貸款,總貸款量33億元人民幣,實現每年CO2減排970萬噸。隨著時間積累和專業程度的不斷提高,CDM項目總減排量占全球37.25%的中國碳減排交易市場,將在電力環保領域發揮越來越顯著的推動效應。
讓夢想照進現實